2023年浙江省运动促进健康“体卫融合”人才培训正式启动 | |||
| |||
为提升“体卫融合”疾病管理与非医疗健康干预服务模式的持续性推广成效,加快“体卫融合”高质量专业队伍建设步伐,9月5日,由浙江省体育局和浙江省卫健委联合主办的2023年度浙江省运动促进健康“体卫融合”人才培训正式开班。 浙江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副处长徐杰、浙江省卫健委基层处卫生健康督查专员陈黎明出席开班仪式并作致辞讲话。参加开班仪式的领导及嘉宾代表还有:浙江省疾控中心慢病所所长钟节鸣、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反兴奋剂中心)副所长沈艳梅(线上)、浙江省卫健委基层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办副主任医师杨清、浙江省疾控中心慢病所综合防治科副科长陆凤,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正珍,运动是良医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峻华、北京华医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地区总监曹煜。来自全省医疗卫生系统的专技人员,从事体育健身指导、传授运动技能、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1000余人,在属地分会场连线参加理论学习部分的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反兴奋剂中心)全民健身研究中心主任薛亮副研究员主持。随后由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正珍进行第一讲直播。 在开班动员讲话中,徐杰副处长指出,近几年,国家在多个政策中提出了促进体育和医疗卫生行业的融合。《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深入推进体卫融合,制定实施促进体卫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推动签约医生、家庭医生等医务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运动知识、健康知识交叉培训等。”从医疗卫生看体育,可以重新发现体育;从体育看医疗卫生,可以重新认识疾病。这两个重新认识是体卫融合的前提。体育健康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更应是维护生命的教育。希望通过本次理论学习及实践技能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各位学员能够学有所获,并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结合百姓日常体育锻炼、体质健康和慢病防控的需求,进一步拓宽“体卫融合”的合作渠道。 陈黎明指出,浙江省运动促进健康“体卫融合”人才培训项目,对促进体卫融合,推动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健康浙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主动健康的能力来看,多数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的锻炼,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等慢病人群,普遍缺乏个性化的运动指导等问题凸显。人民群众迫切呼唤科学运动的指导,运动需要科学,慢性病可防可治。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育、联动及长效机制,切实提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运动干预的能力,发挥科学运动在慢性病预防、健康促进等方面的实效。 与往期培训不同的是,在2022年体卫融合人才培养基础上,本年度增加了实操培训和考核。实操技能阶段为线下进行,分7期,培训内容分为国民体质测定实践技能、科学健身指导报告解读、运动干预管理实操技能、FMS运动功能筛查四个部分。通过三天线上理论与实践技能考核的学员由属地体育、卫生部门颁发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双证”,医疗专技人员取得国家级继续医学I类教育5学分。通过运动促进健康“体卫融合”课程培训及考核优秀者,推荐参加运动生理师/临床运动生理师资格认证培训。 此次培训在浙江省体育局和浙江省卫健委指导下,由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反兴奋剂中心)和浙江省疾控中心慢病所承担课程设计与策划,北京运动是良医研究院和北京华医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参与师资和平台支持,选择国内顶尖专家团队担纲授课。通过培训,参培学员能够掌握不同疾病运动处方的基本理论,掌握制定运动处方的基本技术,让更多运动处方应用到慢病人群健康管理中,同时有益于开展运动伤害防护和运动促进健康教育、指导等工作。 此次培训的顺利举行,将进一步壮大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人才队伍,通过理论、实操课与相关考核进一步巩固“体卫融合”工作意识,切实解决“体检报告、体测报告及运动处方”与科学健身指导工作的有效对接,畅通“健身最后一公里”,实现大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落地,为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
|